视频选集

【主题】中文的思维,本质上是汉字思维——兼谈中西语言范畴的貌合神离
【时间】2025年5月12日
【主讲】申小龙,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
【简介】中文的思维,本质上是汉字思维。中国现代语言学重视语音的表意单位,即词,忽视书写的表意单位,即字。词的思维是线性思维,用结构的扩展适应表达的需要;字的思维是实体思维,用新的意象适应表达的需要。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,更是意义建构的主体。汉字的灵活组合具有很强的积木性,使中文在解构与重构中生成无限意涵。相比之下,拼音文字虽能创造新词,但词形封闭固定,不具有汉字的开放性、生成性和创造性。由于现代语言知识体系基于西方语言理论,我们很容易在中西语言中看到“相同”的现象,多音字就是一例,语境是又一例。其实中文是“形入心通”,西文是“声入心通”,形通和声通之异,正是“多音字”和“语境背后的文化底色。中文的多音字具有较强的文字性,英文的多音字不具有文字性。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,中英两种语言文字,分析的术语基本是一致的。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,这些表面之同,还有多少是貌合神离,或者说,还有多少不是貌合神离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