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选集

打开「嘉映哲学」小程序,搜索“《存在与时间》导读一”观看完整版+课程逐字稿!更有独家收录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座且均附逐字稿!

本期金句:4:13痛苦的地方在哪呢?海德格尔在出《存在与时间》的时候,胡塞尔仍然是他的恩师,因此表面上他完全地好像是在维护胡塞尔,但他的笔锋是处处针对胡塞尔。
14:17胡塞尔虽然那么推崇海德格尔,他实际上也没有好好读过海德格尔,因为《存在与时间》就是一个系统对于胡塞尔的争论!11:44所以胡塞尔终于明白,海德格尔不是他的一个信徒,而是他的一个叛徒!
1:12至少海德格尔这样的思想家看起来,哲学不是一个外在的知识体系,好像是数学或者物理学这样的一种东西。非常明显的它是和人的感悟、体悟完全连在一起的这样一种东西。

陈嘉映:历史上有那么多哲学家(更不知有多少无缘“进入历史”的哲学爱好者),认为此前的所有哲学都是从头错起,于是立志为哲学从新奠基,每一个都相信,从他开始,哲学将获得稳固的基础。怀抱此澄清宇内理想的,胡塞尔大概是伟大哲学家中最后一位。
20世纪,海德格尔、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,在很大程度上依于对哲学和科学的相异性质的理解,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建筑模式的体系形式扭曲了穷理的努力。他们放弃了体系构造。后期维特根斯坦采用的方式尤接近于散点透视,他在《哲学研究》序言里曾说明采用这种方式的理由。建筑模式的体系形式的式微反映了现代思想家对哲学的新理解。
放弃体系文体并不意味着放弃了穷理的系统性。帕斯卡尔的随感录并不是感想汇集,其中的洞见体现出对世界的一种整体的、结构性的理解。孔子、尼采、后期维特根斯坦也一样。人类理解有穷理倾向,有寻求连贯、融贯的倾向,但这种倾向不一定要向“建筑学”发展,它也可以向网络发展。网络式的体系的基本思想是,哲学固然追索原理,但并没有唯一一套固定原理,每一个道理与其他道理互相交织。-《说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