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选集

垃圾分类(Garbage classification),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和处理,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。
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,降低处理成本,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,具有社会、经济、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。
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,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公共资源,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。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,大多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、产生量,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等来进行分类的。

历史由来

唐朝时期。当时的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,居住人口超过百万,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可想而知。《唐律疏议》:“其穿垣出秽污者,杖六十;出水者,勿论。主司不禁,与同罪。”就是说随地扔垃圾从窗口泼倒污水,抓住了最轻都要打六十打板,还要对主管部门官吏进行问责,要受到连带惩罚。真真切切营造出了“垃圾分类,人人有责”了。而且唐朝还有专门以清理垃圾,粪便为职业的人,此类“创业”做到了家产巨万的程度。 [30]
宋朝时期,经济高度繁荣发达,城市化程度高,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垃圾数量繁巨。在这个时候,大街小巷已经出现了专职的环卫工人,官府还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“街道司”,汴京这样的大城市,已经有超过五百人规模的正式编制环卫工人,这些人每年都能得到朝廷给予的赏银。 [30]
明清时期。城市和农村都已经形成回收的完备产业链,用于耕作的各类粪便,有专门以此为营生的专业从职人员,这些人从城市回收,然后运输到乡村销售给农民,就算是一些破布、旧衣裳也会被迅速回收,甚至许多人还从中得以发家致富。 [30]
进入近现代后,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,垃圾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。在一些地区,垃圾分类开始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回收和环境污染预防措施被实施。在一些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,垃圾分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环保实践,通过分类收集和处理垃圾,可以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,降低处理成本,同时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。 [30]
在1957年,北京市提出了“城区分类收集垃圾”的构想,并开始实施垃圾分类。1957年7月12日,《北京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了《垃圾要分类收集》一文,呼吁北京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。这便是“垃圾分类”概念的问世。但那个时候老百姓参与的目的并非为了环保,通常是出于节约意识将生活垃圾分门别类送到废品站卖钱而已。随后,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真正意义上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,并逐步在各大城市推广这一做法。</div>